狗狗一直嚶嚶叫怎麼辦?狗狗哭不停8大原因與應對技巧

2025-09-19

毛孩行為學

作者:早安毛健康編輯部

狗狗一直嚶嚶叫是撒嬌還是求救?幼犬一直嚶嚶叫、老狗一直叫的原因是什麼?本文將帶你解析狗狗嚶嚶叫常見原因,並教你區分狗狗焦慮行為與無聊的表現差異,以及面對狗狗半夜一直嚶嚶叫怎麼辦,現在就點進來看全文吧!

狗狗一直嚶嚶叫怎麼辦?狗狗哭不停8大原因與應對技巧

狗狗一直嚶嚶叫的8大常見原因

為什麼狗狗明明吃飽喝足、環境也沒問題,卻還是一直嚶嚶叫?其實這是狗狗最常見的表達方式之一,背後可能藏著不同需求或情緒。

42. dog-whining-all-the-time-1

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以下整理 8 大主要原因,幫你快速判斷自家毛孩的狀況。

1.感到焦慮、害怕

當狗狗感到孤單、不安,或是在面對陌生環境、聽到煙火、雷聲等大聲音時,都可能因為害怕而發出嚶嚶叫的輕聲哀鳴。特別遇上有狗狗分離焦慮,當主人一離開家,就會因為恐懼而崩潰大叫,這種時候,牠們的叫聲是在向你求救:「我好害怕,快給我一點安慰!」

2.沒安全感

陌生環境、搬家、出現不熟悉的人或動物,都可能讓狗狗沒安全感而突然嚶嚶叫。這時候代表牠「心裡不踏實」,通常還會黏著你不放,或頻頻找機會靠近。

3.太興奮

看到主人回家、準備散步、或食物快送上時,狗狗常會因太興奮而發出高頻的嚶嚶叫。這種狗狗興奮的嚶嚶聲常帶有急促感,伴隨著快速搖尾巴、跳來跳去等肢體動作,表達「我等不及了」的意思。

4.表達基本需求

有些狗狗會直接用嚶嚶叫來表達基本需求,這時候聲音通常會比較急促,並搭配特定動作。例如,狗狗嚶嚶叫的同時跑到門口、看著水碗,或者一直靠近你、輕輕撞你的手,那就是在說:「媽!我好餓!」「我想出門尿尿!」「陪我玩嘛~」。

5.身體不舒服或疼痛

若狗狗突然頻繁嚶嚶叫,並伴隨食慾下降、動作變慢,走路姿勢怪怪的,或是一直舔同一個部位,就要提高警覺,那可能就是在告訴你:「我這裡好痛!」。

這可能是關節炎、腸胃不舒服或其他疾病的徵兆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立即帶狗狗就醫檢查。

6.精力過剩或無聊

有些狗狗因缺乏運動或互動,會透過嚶嚶叫「抱怨」,尤其是活力旺盛的品種(例如邊境牧羊犬),若每天缺少足夠的散步或遊戲,就容易出現此類行為。

7.表達服從或壓力大

當狗在訓練中展現服從,或是覺得壓力大的時候,也會發出嚶嚶叫。這種狗狗壓力大的表現通常還會伴隨舔嘴、喘氣、尾巴下垂、避免視線相交等訊號,表示牠們已經承受不住壓力了,建議調整訓練內容,或將狗狗帶離現場冷靜一下。

8.模仿其他狗狗

在多狗家庭裡,若一隻狗因嚶嚶叫獲得主人的注意,其他狗狗也可能模仿。久而久之,就會形成「你叫我也叫」的行為模式。

為什麼幼犬一直嚶嚶叫?關鍵是缺乏安全感!

剛把小狗狗帶回家,是不是常常半夜聽到狗狗哭哭的聲音呢?

其實這是因為幼犬剛離開狗媽媽和同胎兄弟姐妹,很容易感到孤單和恐懼,所以這時候狗狗嗯嗯叫的聲音,其實是在表達需要更多陪伴。

42. dog-whining-all-the-time-2

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有些主人會以為,只要把幼犬關在籠子裡,牠們就會安靜下來。但長期下來,這種做法不但無法滿足幼犬對安全感的需求,反而會讓牠們更沒有安全感,甚至變成有分離焦慮的狗狗。

面對幼犬嚶嚶叫,正確的做法應該是:

  1. 在牠們剛到家時,盡量給予安撫。
  2. 在房間裡給牠一個溫暖角落(小窩或布毯)。
  3. 如果幼犬不習慣一個人睡,可以試著把籠子或睡窩放在你房間。

通常半夜幼犬哭鬧,除了安撫、餵食之外,也要讓牠感受到身邊有人,就能逐步建立起獨立性格、減少焦慮。

為什麼老狗一直叫?可能是疼痛或失智症!

隨著狗狗年紀增長,牠們的行為模式也會跟著改變,老狗不停吠叫、嚶嚶叫的原因除了可能是身體疼痛(像是關節炎)之外,也可能是「狗狗失智」的警訊。

狗狗的老年失智症,也就是認知功能障礙症候群(Canine Cognitive Dysfunction Syndrome, CDS),是一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疾病,尤其好發在 7 歲以上的老狗身上。

42. dog-whining-all-the-time-3

(圖片來源: Unsplash)

當狗狗的大腦開始退化,牠們會感到混亂、迷惘和害怕,呈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老狗半夜一直叫不停、試圖亂走,這其實是因為牠們分不清白天黑夜、無法辨識周遭環境,而感到陌生不安。

老狗失智了嗎?狗狗失智常見徵兆

首先建議先從以下症狀判斷,狗狗失智的可能性。

  • 記憶力衰退:忘記以前學過的指令、不認得家人。
  • 方向感喪失:在家裡熟悉的地方迷路、撞牆、卡在牆角。
  • 日夜顛倒:白天睡覺、半夜異常亢奮或哭叫。
  • 大小便失控:開始在家裡亂尿尿、亂大便。
  • 個性改變:變得更黏人、或是對人有攻擊性。

老狗一直嚶嚶叫怎麼辦?

如果你發現家中老狗失智,一定要帶牠去看獸醫,失智雖然無法根治,但能透過藥物、營養補充與環境調整來延緩惡化:

  • 藥物:如 Selegiline(狗狗失智藥物),可幫助神經傳導。
  • 營養補充:Omega-3、維生素 E、B 群等,有助於腦部健康。
  • 環境調整:避免家中有會卡住的家具,鋪止滑墊,並保持規律活動。
  • 耐心陪伴:理解牠的退化,避免責罵,保持穩定的情緒支持。

狗狗嚶嚶叫是焦慮,還是牠太無聊?

面對一般成犬的嚶嚶叫,如何區分是狗狗焦慮行為還是無聊呢?簡單來說,無聊是因為缺乏刺激,可以靠增加活動或環境豐富化來改善,而分離焦慮則是一種心理疾病,需要專業訓練或行為醫師協助。

怎麼判斷自家毛孩是哪一種呢?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指標來觀察:

無聊表現分離焦慮表現
破壞行為隨機破壞,通常是咬鞋子、抓沙發,單純是為了打發時間、想找點事做。破壞集中在門口或窗邊,像是咬門框、抓門,因為牠們想盡辦法要找到你。
叫聲特點間歇性,像是在「要你注意」持續性嚶嚶叫或吠叫,情緒明顯痛苦
發生時機任何獨處時段,通常跟時間長短有關你一離開就立刻出現,甚至預感你要離開時,就開始叫。
精神狀態無精打采、精力過剩極度焦慮、恐懼,甚至會顫抖
食慾影響幾乎不受影響有可能拒絕進食

如果確認是狗狗分離焦慮,通常需要透過系統性的訓練,甚至請教獸醫行為師才能改善,而單純的無聊,你可以透過增加日常活動、豐富居家環境,來緩解牠們的狀況。

狗狗半夜一直嚶嚶叫要理他嗎?教你正確應對方式!

了解狗狗嚶嚶叫的原因後,最關鍵的就是「該怎麼辦?」面對狗狗半夜一直嚶嚶叫,你可能會掙扎著狗狗嚶嚶叫要理他嗎?擔心理了牠會寵壞,不理又怕牠有事。

其實應對原則很簡單:先排除生理需求與疼痛,再處理情緒型叫聲(如狗狗分離焦慮、狗狗焦慮行為、討關注)。

1.判斷是需求還是討關注

  • 該理牠的時候:

如果狗狗是因為基本需求而叫,例如想上廁所、肚子餓、口渴,或是身體不適發出哀鳴,這時候一定要立刻回應。因為這些都是牠在向你求救,如果忽略了,可能會影響到牠的健康。

  • 不該理牠的時候:

如果狗狗是因為「討關注」而叫,例如你正在忙,牠就開始嚶嚶叫,這時候千萬別理牠!你可以採取「不看、不說、不碰」的三不原則,等到牠安靜下來後,再給予獎勵或關注。這樣牠就會明白:「安靜才有好處」。

2.建立基本作息與安全感

如果是出自基本需求導致狗狗嚶嚶叫,建議可以從日常作息來著手。

  • 充足的運動量和心理刺激: 每天帶狗狗散步、玩遊戲,特別是分離焦慮的狗狗,出門前可以先帶牠做高強度的運動,消耗多餘的精力。
  • 增加環境豐富化:善用藏食器、嗅聞墊、拼圖玩具、耐咬玩具,幫狗狗保持生活新鮮感,可降低無聊嚶嚶叫的狀況。
  • 創造專屬避風港: 為狗狗準備一個舒適的窩,放上牠喜歡的毯子或你的舊衣服,透過你熟悉的味道,增加牠們的安全感。
  • 規律作息: 建立固定的餵食、散步、睡覺時間,讓狗狗掌握生活節奏,降低不確定帶來的不安。
  • 幼犬過渡:剛帶小狗回家時,初期可以讓籠子放臥室附近或房間內,再逐步拉遠距離,讓狗狗慢慢習慣獨處。

3.訓練與行為調整

如果狗狗是因為焦慮或討關注而叫,可以透過訓練來改善。

  • 訓練聽「安靜」口令: 可嘗試在狗狗吠叫停止(即使只有一秒)時,立刻給予零食或口頭稱讚,逐步拉長牠安靜的時間,讓牠知道「安靜」是會得到獎勵的。
  • 減敏訓練 針對有分離焦慮的狗狗,可以循序漸進地練習獨處。一開始從你離開 10 秒鐘開始,慢慢拉長到 1 分鐘、5 分鐘,讓牠慢慢適應你不在身邊的感覺。
  • 增加社會化:白天可幫狗狗安排不同環境、人群、聲音刺激,降低狗狗對陌生事物、煙火聲、雷聲的敏感反應。

4.科技輔助與專業協助

如果飼主本身精力有限,也可以適時使用寵物攝影機、自動餵食器,或尋求犬貓行為訓練師、寵物保母的協助,來幫助你改善狗狗半夜一直叫的問題。

  • 智能寵物產品: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寵物攝影機、寵物自動餵食機,不僅能即時監控狗狗的狀況,有些還能雙向通話、甚至遠端投食,都是很好的輔助工具。
  • 寵物保母:如果飼主工作忙碌,暫時無法滿足狗狗基本需求,可以考慮尋求遛狗員、狗狗安親班、到府保母來幫你分攤狗狗的經歷,避免小狗長時間獨處累積壓力。
  • 尋求專業協助: 如果你嘗試了所有方法,狗狗的行為仍沒有改善,甚至變得更嚴重,那就不要猶豫,趕快尋求專業獸醫行為師或訓練師的協助。

總之,狗狗半夜叫通常不是「故意搗蛋」,其實是牠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你:「我需要你」因此,從了解原因到耐心應對,這整個過程都是我們身為飼主必經的課題。
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你的毛孩,讓你與毛孩都能好好睡覺!

以上是關於「狗狗一直嚶嚶叫」的解決指南。歡迎持續追蹤《早安毛健康》,了解更多有關狗尾巴意思狗狗關籠訓練狗狗習性等資訊,讓我們陪伴你與毛孩健康快樂地一起長大!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