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偶爾抖一下可能是正常反應,但有時卻代表健康出了狀況。判斷的關鍵在於 抖動的頻率、持續時間,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症狀。本文將帶你了解狗狗生理性、情緒性與病理性抖動的差異,並教你如何觀察與判斷是否需要就醫,幫助毛爸媽及早守護狗狗的健康。

狗狗抖一下抖一下的三大常見原因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狗狗發抖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,從單純的生理反應,到必須立刻送醫的疾病警訊,以下為你逐一解析。
1. 生理性抖動:寒冷或興奮
這是最常見、也通常不需過度擔心的狀況。
- 因寒冷抖動:當氣溫下降時,狗狗會透過肌肉收縮產生熱能以維持體溫。小型犬如吉娃娃、約克夏,因為體脂肪少、毛量稀疏,更容易發抖。
- 因興奮抖動:看到主人回家、準備外出或拿零食時,狗狗也可能因為過度興奮而短暫顫抖,通常會隨情緒平復而停止。
2. 情緒性顫抖:焦慮或恐懼
當狗狗處於陌生環境、聽到巨大聲響,或感受到威脅時,可能因焦慮與恐懼而出現抖動。常伴隨:
- 躲藏
- 喘氣
- 食慾 下降
另外,分離焦慮 也是常見原因。當主人離家時,有些狗狗會因不安而顫抖。這類狀況通常能透過行為訓練或環境調整來改善。
如何判斷抖動是否異常?
面對毛孩出現抖動,系統性的觀察能幫你更快做出正確判斷。抓住幾個關鍵指標,就能區分生理性的短暫發抖,還是需要就醫的健康警訊。
1) 抖動頻率與持續時間
- 短暫、可自行緩解:例如進入溫暖環境後就停止,多半屬於正常生理反應。
- 持續數小時到一整天,甚至休息時也不停抖:須提高警覺,可能與健康問題有關。
2) 伴隨症狀觀察
- 食慾與活動力:食慾下降、精神萎靡 → 應盡快評估。
- 呼吸與體溫:喘息、呼吸急促、體溫過高或過低 → 重要警訊。
- 疑似中毒:流口水、嘔吐、虛弱合併抖動 → 立刻就醫。
3) 不同情境下的抖動模式
- 只在特定情境出現(看診、陌生環境、大聲響):多半是情緒壓力反應。
- 在熟悉、安全的環境仍持續抖,尤其是高齡犬:較可能是疾病表現,應儘早檢查。
(延伸閱讀:狗年齡對照表|狗狗壽命 Top10 +狗年齡換算一次看)
日常照護與就醫時機
預防勝於治療,從環境與營養兩端著手,降低抖動帶來的不適。
居家照護重點
- 保暖:小型犬在低溫環境容易發抖,可準備寵物衣物、溫暖睡墊。
- 止滑與支撐:高齡犬因肌力退化易出現震顫,在常走動區鋪設止滑墊,協助站立、避免滑倒受傷。
營養與日常調整
- 日照與營養:定期曬太陽有助維生素 D 合成;適度補充鈣質,可改善因缺鈣引起的肌肉顫抖。
- 情緒支持:容易緊張的狗狗,可與獸醫討論是否適合補充 PS128 益生菌 等有助情緒穩定的產品(據研究顯示可調節血清素、多巴胺相關路徑);實際使用請依專業建議與個體狀況調整。
何時該就醫?
- 抽搐伴隨明顯不適(如倒地、意識改變、持續呻吟)或懷疑中毒:立即就醫,避免延誤。
- 高齡健康監測:建議 7 歲以上 每 6 個月 健檢一次,及早發現潛在問題。
相關文章

2025-11-06
毛孩保健知識
母貓結紮指南!母貓結紮費用要多少?結紮照顧、恢復期一次看!

2025-11-03
毛孩保健知識
貓咪增胖大作戰!體型判斷、增重撇步分享,讓主子告別「骨感美」

2025-10-23
毛孩保健知識
肛門腺是什麼?狗貓肛門腺怎麼擠?一圖看懂擠肛門腺教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