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貓一直叫怎麼辦?搞懂這8個原因,教你如何處理!

2025-08-25

毛孩行為學

作者:早安毛健康編輯部

幼貓一直叫怎麼辦?幼貓一直叫不吃飯要看醫生嗎?本文整理幼貓叫的常見原因、安撫技巧與就醫判斷指南,幫助你快速掌握幼貓剛帶回家一直叫的解法。快點進來閱讀,陪毛孩安心適應新生活!

幼貓一直叫怎麼辦?搞懂這8個原因,教你如何處理!

幼貓一直叫是什麼意思?8大原因一次看懂

剛養貓的時候,最常遇到的煩惱就是:幼貓一直叫,一天叫三餐、半夜還來加碼,根本像隻不會關的鬧鐘。

不管是一個月幼貓一直叫、兩個月幼貓半夜嚎叫,還是三個月幼貓突然變黏人狂叫,背後其實都有跡可循。以下幫你整理幼貓一直叫的原因,讓你一看就懂怎麼對症處理。

30. why-kitten-meows-nonstop-1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1. 肚子餓或口渴(尤其清晨)

對幼貓來說,肚子餓=世界末日。牠們的胃容量小、消化快,一天至少要吃 3~5 餐才不會餓到亂叫。尤其凌晨和清晨,很多貓咪會因為空腹而狂叫討飯。

你可以這樣做:

  • 用定時自動餵食器安排夜間與清晨的餐點
  • 採「少量多餐」餵法,平均分配熱量
  • 貓咪若正在成長期,千萬不要過度節食減重

2. 剛換新環境還不適應

剛帶回家的幼貓,尤其是 1-2 個月大的幼貓,剛到新環境最容易一直叫不停,這種感覺就像人類第一次出國,看什麼都會怕怕的,家中不熟悉的氣味、聲音,甚至掃地機器人,都可能讓牠整夜嚎叫不止。

建議這樣做:

  • 一開始只開放小範圍空間,避免牠過度焦慮
  • 多跟牠講話、放些柔和音樂,幫助適應
  • 給牠窩在有你味道的毛巾、衣服旁睡覺會安心很多

3. 想撒嬌、缺乏安全感

有些 1 ~3 個月幼貓很黏人,只要你一離開視線,就開始喵喵叫,甚至黏到你上廁所牠都要陪。這是因為牠還沒建立安全感,只好用叫聲來確認你還在。

舒緩方法:

  • 分段安排陪伴時間,例如早晚各 20 分鐘高品質互動
  • 準備「心跳枕」、「小貓安撫毯」模擬媽媽的感覺
  • 可逐漸幫牠練習獨處,不要讓牠習慣一叫你就現身

4. 環境不夠乾淨或設備不到位

貓咪愛乾淨是天性,如果貓砂盆太髒、水盆太遠、水不新鮮,也會用叫聲「抗議」。尤其是新手容易忽略的一點:貓砂盆不能放在吵雜、冷風直吹或難以到達的地方。

處理建議:

  • 一天至少清 1 次砂盆,避免臭味殘留
  • 換水建議每天 2 次以上,使用不鏽鋼或陶瓷碗較衛生
  • 檢查水碗是否太淺、太滑,讓貓咪不想靠近

5. 生病不舒服(疼痛、消化問題等)

如果叫聲變得低沉、有氣無力,甚至伴隨嘔吐、腹瀉、食慾差、精神差等狀況,就要警覺牠可能不舒服。尤其剛斷奶的幼貓,抵抗力差,很容易因為病毒感染或寄生蟲出現異常行為。

該怎麼辦:

  • 觀察是否舔特定部位或走路怪怪的
  • 若症狀持續 1~2 天未改善,請盡快就醫
  • 不建議自行用藥,避免耽誤病情或誤判

6. 晚上活動力旺盛、玩不夠

貓是夜行性動物,尤其 2~4 個月的幼貓超級有體力,白天沒玩夠,晚上自然放電放到你睡不著。

改善方式:

  • 睡前玩遊戲後再吃點心或正餐,建立起固定模式
  • 豐富室內環境,如貓跳台、紙箱、逗貓棒
  • 加上藏食玩具或情緒保健品,幫助牠收心入睡

7. 發情期的早期徵兆(3~6 月齡)

有些 3 個月大的幼貓會提早進入發情前期,出現高音長鳴、在門口來回徘徊、磨蹭地面等行為。這時候的叫聲通常明顯尖銳又持續,甚至半夜才特別嚴重。

建議:

  • 如果沒有繁殖計畫,考慮在適當年齡進行結紮
  • 可暫時降低刺激源(例如關窗避免看到外面貓)
  • 使用費洛蒙或情緒安撫類產品輔助也有效

8. 被你「訓練」成用叫聲換關注

很多飼主犯的錯誤就是:貓一叫就抱、叫就餵、叫就摸。久而久之,小貓就學會:「我只要喵幾聲,主人就會出現!」這反而是因為飼主的行為強化了叫聲,導致貓教會怎麼操控你。

處理方式:

  • 練習延遲反應,例如貓叫 5 分鐘後才互動
  • 建立明確的互動時間表,不讓牠主導節奏
  • 可以用聲音暗示(例如搖鈴)代替叫聲引導行為

幼貓剛帶回家一直叫怎麼辦?依不同情境來處理

有些飼主會發現,剛收編的流浪幼貓一直叫,甚至半夜也叫不停,讓人常常懷疑牠到底在叫什麼?是我哪裡做不好?

其實貓咪的叫聲就像嬰兒哭鬧,是牠們最直接的溝通方式。以下整理幾種常見情境,幫助你搞懂牠為什麼叫,以及該怎麼做

30. why-kitten-meows-nonstop-2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情境1:剛到新家,一進籠就狂叫

有些飼主會在剛接貓時,使用籠子協助隔離,但對幼貓來說,一打開眼就是鐵欄杆和陌生氣味,當然會感到不安而一直叫。

面對這種剛收編的幼貓關籠一直叫,你可以這樣做

  • 提供遮蔽空間:用毛巾蓋住籠子一半,讓牠有「躲起來」的安全感
  • 放進熟悉味道的布:像是母貓身上的毛毯、你穿過的 T 恤
  • 減少關籠時間:改用「限縮活動空間」代替長時間關籠
  • 可搭配使用費洛蒙噴霧,幫助穩定牠的情緒

⛔ 錯誤示範:看到牠叫就趕快打開籠子抱出來安撫,反而會讓牠更抗拒籠內空間。

情境2:半夜一直叫、清晨叫醒人

半夜三點被喵喵聲吵醒,早上六點又被貓咪叫早,連續 2-3 天下來,真的會精神衰弱、懷疑人生,但幼貓晚上一直叫,有可能是你白天沒讓牠「放電」或餵食節奏亂了。

解法重點:

  • 睡前陪牠玩 15~20 分鐘,再餵飽牠
  • 使用自動餵食器安排清晨小點心,避免空腹叫醒你
  • 別一叫就馬上起床互動,會讓牠學會「叫=有人理」

⛔ 錯誤示範:一聽到幼貓半夜一直叫,就立刻餵食或安撫,牠會更堅信「半夜叫,有飯吃」。

情境3:叫不停但已經吃飽、沒生病

這種情況通常是你不小心「訓練」出來的,比方說,一開始牠喵一下你就理,久了牠就學會:喵喵叫=主人出現。

怎麼修正?

  • 延遲回應,當牠安靜後再互動
  • 用獎勵(點心或摸頭)加強「安靜」這個行為
  • 不主動理會持續叫聲,避免錯誤強化

⛔ 錯誤示範:「牠好可憐喔~」於是馬上衝過去抱,結果就陷入每天都被叫醒的循環。

情境4:想上廁所卻不會用貓砂

剛撿到的野生幼貓一直叫,且不斷徘徊,有可能是因為想排泄,但不知道什麼叫「貓砂盆」,也不明白如何使用它,這時叫聲就是表達「我需要幫忙」的訊號。

你可以這樣幫牠:

  • 讓牠多次接觸貓砂盆,可直接把牠抱進去幾次熟悉味道
  • 使用開放式、低入口的貓砂盆,讓牠容易進出
  • 保持清潔無臭味,每天至少鏟 1-2 次

⛔ 錯誤示範:買了造型浮誇但太高的砂盆,結果貓根本不會進去。

如何安撫貓咪?5 大妙招與實用小工具推薦

有時候,幼貓一直叫不見得是生病,也不一定是你做錯什麼。很可能只是牠太焦慮、太有活力,或是還不熟悉新環境。這時候,只要掌握幾個安撫原則,就能大大減少叫聲,讓你們的相處更順利。

以下是新手飼主最實用的 5 步驟,幫助幼貓穩定情緒:

  • 第一步|先排除健康問題:如果叫聲突然變得尖銳、沙啞,或叫得特別頻繁,就要警覺可能有不舒服的狀況。建議先帶去獸醫檢查,排除感染、腸胃炎或其他潛在疾病。

  • 第二步|滿足需求,建立作息:幫幼貓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是關鍵。固定餵食時間、每天陪玩、規律的熄燈時間,都能讓牠漸漸感到安全,情緒也比較不容易起伏不定。

  • 第三步|訓練安靜才有關注:當你確定牠吃飽、沒生病,只是因為想討摸摸而一直叫,這時候就該「訓練牠安靜才有好事發生」。貓叫的時候請先不要理牠,等牠靜下來再給予回應,久了牠就會懂。

  • 第四步|耐心等待,讓牠主動靠近:有些幼貓需要更多時間適應新家,不要急著把牠從窩裡抱出來或強迫牠互動,試著用柔和的語氣對話、讓牠自由探索,慢慢牠就會自己靠近你、信任你。

  • 第五步|善用工具幫忙:例如使用費洛蒙噴霧穩定情緒與放鬆,也可以準備可躲藏的空間,增強包覆感,讓貓咪藏起來、睡得更穩。同時飼主自己也可以用耳塞,暫時讓你撐過訓練期。

三、幼貓一直叫不吃飯就醫嗎?這幾種情況別再觀察了

8 週以下的幼貓來說,體力差、抵抗力弱,身體一有狀況進展速度很快,錯過黃金搶救時機,可能會釀成遺憾。如果你家貓咪出現以下任一狀況,建議別再觀察,請立刻帶牠去看獸醫。

(1) 叫不停+超過 12 小時不吃東西

貓咪的肝臟無法長時間空腹運作,幼貓若持續不進食超過 12 小時,就可能引發肝脂肪代謝問題,甚至脫水或血糖過低。

尤其當牠一直叫,但又對食物沒興趣,很可能是牠肚子不舒服或正在發炎。

(2) 叫聲變尖銳或異常

正常的叫聲應該是清脆、均勻、音調自然。但如果你發現小貓叫聲變尖銳刺耳、拉長、持續、頻率高,或出現類似低吼或哀鳴的聲音,這通常是疼痛或高度不適的表現

可能是內部損傷、腸胃問題、牙痛、關節炎等,應盡快帶去給獸醫檢查。

(3) 叫不停+嘔吐、腹瀉或軟便

腸胃不舒服,是幼貓很常見但也很危險的症狀。當牠叫不停又伴隨以下行為,更要警覺:

  • 多次嘔吐、食物未消化
  • 排便次數變多、稀軟、水狀、帶血
  • 排便後仍不舒服、不願進食

這類情況不能拖延,因為脫水會迅速惡化健康狀況,尤其是 3 個月以下年紀的貓。

(4) 叫不停+活動力下降、不愛動

平常活蹦亂跳的貓,突然變得不太動、不理人、整天窩著不肯起來,還發出悶悶的叫聲,可能是發燒、身體痠痛、內臟問題、甚至發炎造成的不適。請飼主多觀察牠是否:

  • 走路緩慢、抬頭困難
  • 眼神無神、不愛理人
  • 睡很久但看起來很難入眠

這時請不要遲疑,儘早就醫吧。

(5) 叫不停+一直舔某處或走路姿勢怪怪的

如果貓咪不停舔某個部位(像是腹部、腿部、屁股)或出現:

  • 一腳不著地、不平均受力
  • 步伐搖晃、跌跌撞撞
  • 明顯對觸碰有抗拒、叫聲瞬間變大

這多半是有外傷、炎症或關節異常,尤其是從高處跌落、誤食異物造成腹痛,也可能有類似反應。

(6) 幼貓不到 8 週+叫不停+體重沒增加

幼貓的體重變化是最直接的健康指標,只要你發現幼貓明明有吃,卻幾天體重沒增、摸起來骨感明顯,看起來很瘦弱、毛也不蓬鬆,還一直叫。

請儘早請教獸醫,這有可能是營養吸收不良、寄生蟲、先天問題等,而這些問題都不該忽視。

(7) 肚子摸起來鼓鼓的,或有明顯痛感

當你輕摸牠的腹部時,如果出現以下反應:

  • 肚子像氣球一樣脹脹的
  • 一摸就叫、有掙扎或閃躲反應
  • 大小便明顯變少、脹氣、便祕或完全不排便

這很可能是消化道阻塞、嚴重便秘,甚至腸胃穿孔等急症,請立即送醫。

如何解讀貓咪的叫聲?

想知道你家小貓叫不停,到底在說什麼?以下列出幾種常見叫聲型態,幫你快速對照牠的情緒與需求:

  • 短促「喵」:打招呼或回應你,代表牠正在跟你互動、表示存在感。
  • 持續高音「喵喵喵」:感到焦慮或孤單,通常發生在你離開視線後或牠需要陪伴時。
  • 低音「嗚~」:緊張或不舒服,也可能是在警告你或其他動物不要靠近。
  • 尖銳長音「嗷嗚」:發情期、疼痛或情緒激動時會出現,常伴隨翻滾、磨蹭等行為。
  • 咕嚕咕嚕聲(呼嚕聲):表示放鬆、滿足、心情很好,是信任與安全感的象徵。

幼貓一直叫常見問答區 Q&A

下面這幾個,是飼主們最常問到的問題。你可能也正在經歷其中之一,來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的解法!

Q1. 幼貓一直叫要理牠嗎?

不一定要馬上理牠,重點是先搞懂牠為什麼叫

如果是因為肚子餓、想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,當然要立刻處理。但如果只是因為「想撒嬌」或「想引起注意」,那麼建議等牠安靜後再回應,才不會不小心強化叫聲行為。

Q2. 幼貓一直叫正常嗎?

1~3 個月大的幼貓一直叫很常見,此時,他們還在適應這個世界,需要被餵食、保暖、安全感與陪伴,因此多樹叫聲都是在「溝通需求」,只要飼主透過穩定的作息與陪伴,大多數幼貓可以在幾週內安定下來。

Q3. 幼貓幾個月才不會一直叫?

大部分貓咪到了3~6個月之後,會自然變得比較安靜。

但如果牠一直叫不停,就要檢查是不是養成習慣了?或有分離焦慮、發情、身體不適等原因。這時回頭檢視安撫方法與生活環境最重要。

Q4. 幼貓一直叫但沒其他症狀,可以不理嗎?

如果你已經確定牠吃飽、沒生病,叫聲也不是痛苦或哀鳴,那麼可以選擇不立即理會,等牠安靜後再給關注,藉此建立「安靜才有互動」的好習慣。

Q5. 半夜一直叫,怎麼辦才不會干擾睡眠?

最好的方式是養成清醒的時間多遊戲放電、再進食的習慣。若已經確定牠只是想引起注意,就要練習無視,讓牠知道半夜亂叫不會有好處。

小提醒:剛開始重新建立作息時,可能會經歷一波叫更兇的陣痛期,請飼主撐過去,不要中途投降!

Q6. 流浪幼貓一直叫怎麼辦?

如果你在外面發現一直喵喵叫的流浪幼貓,請先別急著帶走牠!牠可能只是媽媽暫時離開覓食,若此時人類介入、沾染氣味,母貓可能會拒絕再接牠回去,反而造成母子分離。

參考台北市動物保護處,建議做法:

  • 先觀察 1~3 天,看母貓是否回來接牠
  • 非緊急狀況請勿隨意移動
  • 若明顯虛弱或有生命危險,請撥打 1959 動物救援專線,交由專業單位處理

以上是關於「幼貓一直叫怎麼辦」的全方位指南。歡迎持續追蹤《早安毛健康》,了解更多有關養貓須知貓打噴嚏貓吃魚等資訊,讓我們陪伴你與毛孩健康快樂地一起長大!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