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身上的蟲有哪些?7種狗狗寄生蟲預防與處理攻略!

2025-09-23

毛孩疾病照護

作者:早安毛健康編輯部

跳蚤、壁蝨、心絲蟲這些狗狗身上的蟲,不僅讓毛小孩全身癢癢不舒服,甚至會引發致命疾病。本文將帶你全面認識常見的狗狗體內外寄生蟲,從症狀辨識、居家處理到驅蟲方式,一次搞懂如何對抗蟲蟲危機!

狗狗身上的蟲有哪些?7種狗狗寄生蟲預防與處理攻略!

狗狗身上有哪些蟲?常見狗狗寄生蟲種類大揭密

隨著天氣逐漸變暖,那些潛藏的寄生蟲也開始蠢蠢欲動。只要有動物經過,牠們就會伺機跳上身,大快朵頤一番。最常附著在毛小孩身上的,不外乎就是跳蚤壁蝨,以及無所不在的塵蟎。接下來,我們將一一介紹這幾種常見的寄生蟲。

狗狗體內寄生蟲

雖然看不見,但體內寄生蟲對毛孩的威脅可不小。這些蟲蟲主要經由蚊子叮咬或是不乾淨的飲食傳播,一旦感染,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,等到毛孩出現異狀時,病情往往已經相當嚴重。

以下是三種常見的體內寄生蟲:

1.心絲蟲

心絲蟲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的,初期症狀不明顯,飼主很難察覺。等到毛孩出現「慢性咳嗽活動力與食慾下降精神變差」等症狀,通常代表心絲蟲已經對心臟和肺部造成嚴重負擔,甚至可能引發呼吸困難和腹水,嚴重時甚至需要住院治療。

2.鉤蟲

鉤蟲是一種人畜共通的腸道寄生蟲,主要會寄生在狗狗的腸道中。被感染的狗狗會出現「腹瀉(特別是黏液血便)食慾不振」等症狀。

如果沒有及時處理,會導致營養不良、嚴重貧血,甚至可能導致死亡。

3.蛔蟲

蛔蟲也是人畜共通的腸道寄生蟲,毛孩通常是誤食蟲卵而感染。感染後會出現「嘔吐腹瀉便秘」等症狀。在嚴重的狀況下,甚至能在毛孩的嘔吐物或糞便中看到白色蛔蟲。

由於蛔蟲也可能透過接觸傳染給人類,家中有小孩的話更要特別留意,因為蟲卵在人體內移行可能會破壞眼睛或內臟組織,千萬不能輕忽。

3.mountainvet-dog-parasite-prevention-guide-1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狗狗體外寄生蟲

除了體內的蟲蟲,還有更多能用肉眼看到的「體外寄生蟲」,牠們大多會附著在毛孩的皮膚上,引起不適和各種疾病。以下整理了幾種常見的體外寄生蟲:

1.跳蚤

跳蚤是台灣最常見的體外寄生蟲之一,牠們不僅會寄生在毛孩身上,也可能藉由飼主從戶外帶回家。

吸血後的母跳蚤能大量產卵,蟲卵和幼蟲會藏匿在家中各個陰暗角落,只要氣溫在 13 度以上就能存活一年。

獸醫師特別提醒「跳蚤除了讓毛孩全身發癢,也可能引發過敏性皮膚炎,甚至傳播絛蟲等腸道寄生蟲。」

2.壁蝨

壁蝨經常潛伏在草地、水溝和水泥縫中。雖然不會跳,但移動速度非常快,只要毛孩經過就可能被黏上。

剛孵化的壁蝨體積非常小,不易察覺,牠們會把頭埋入皮膚吸血,容易出現在毛孩的耳朵、臉的周圍、腳趾間,使宿主感到發癢。

透過唾液和叮咬,壁蝨還可能在短短數分鐘到數小時之間,傳播致命的血液疾病,例如焦蟲症艾利希體症萊姆病,千萬不能輕忽。

獸醫師也提醒,萊姆病並不會從寵物身上直接傳給人類,但可以透過壁蝨傳播到人體,因此家中有孕婦時,務必替同住的毛小孩做好檢查與驅蟲,避免這類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。

3.塵蟎、疥癬蟲

塵蟎、疥癬蟲都很小,需要透過顯微鏡才能發現。雖然不吸血,但感染後會造成狗狗嚴重搔癢、掉毛,皮膚也可能結痂變厚,這類寄生蟲的叮咬位置通常出現在耳朵、肘部、踝關節等毛較少的部位。

獸醫師曾撰文指出,塵蟎所引起的疥癬屬於人畜共通的疾病,會在皮膚上出現數個小紅點,又癢又不容易痊癒。

4.耳疥蟲

獸醫師的衛教文章特別說明,如果蟎蟲出現在寵物耳朵裡,則成為我們常聽見的「耳疥蟲」,容易造成中耳炎,甚至耳血腫,不得不防。

耳疥蟲體積微小,肉眼無法看見,主要透過接觸感染或從母體傳染給幼犬。如果狗狗頻繁地甩頭、抓耳朵,且外耳道有大量暗褐色或黑色的耳垢,很可能就是感染了耳疥蟲。

(延伸閱讀:貓身上的蟲有哪些?認識常見寄生蟲種類、症狀、應對方法

狗狗身上都是紅豆冰?狗狗寄生蟲症狀有哪些?

寄生蟲不只會讓狗狗癢到受不了,更可能影響消化、血液循環,甚至危及生命。飼主常說「狗狗身上都是紅豆冰」,就是形容皮膚一粒粒紅腫、發癢的樣子。那麼,到底哪些症狀代表狗狗可能感染寄生蟲呢?

狗狗感染寄生蟲的徵兆

不同寄生蟲會造成不一樣的症狀,以下是飼主需要特別注意的狀況:

  • 頻繁抓癢、甩頭: 最常見的症狀,很可能是跳蚤耳疥蟲作祟。
  • 掉毛、皮膚紅腫或有難癒合的傷口: 這可能是壁蝨疥癬蟲引起的皮膚問題。
  • 嘔吐、拉肚子、體重突然下降: 這是蛔蟲、鉤蟲等腸道寄生蟲的典型症狀。
  • 精神變差、活動力下降或喘氣: 如果發現毛孩走路變慢、容易累,甚至有呼吸困難的狀況,就要小心可能是心絲蟲焦蟲所致。

一旦狗狗出現以上徵兆,就不應拖延,應立即帶去動物醫院做檢查,才能及早確認病因並治療,避免寄生蟲進一步危害健康。

狗狗寄生蟲處理大法!獸醫教你如何幫狗驅蟲

寄生蟲一旦找到毛孩當宿主,牠們就不會輕易離開。飼主除了定期驅蟲,也要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檢查與處理,才能避免小問題拖到變大病。

狗狗驅蟲常見方式

獸醫師分享的資訊曾提到,為了對抗蟲蟲危機,市面上也推出不少驅蟲產品,對於常去戶外跑跳、寄宿住宿或常去美容院洗澡的毛寶們,可說是一大福音。

方式適用對象使用方式
口服驅蟲藥體內外寄生蟲直接吞服,可同時預防多種寄生蟲
滴劑驅蟲藥主要針對體外寄生蟲滴在頸部皮膚,使用後 1–2 天避免洗澡
驅蟲噴劑局部感染僅針對跳蚤、壁蝨,需搭配其他方式
防護項圈輕度預防釋放藥效驅避跳蚤、壁蝨,但無法清除現有蟲

狗狗驅蟲頻率建議

狗狗需要的驅蟲方式會依寄生蟲種類而不同,一般建議:

  • 體外驅蟲:每月一次,防止跳蚤、壁蝨、耳疥蟲。
  • 體內驅蟲:每 3 個月一次,避免腸道寄生蟲(蛔蟲、鉤蟲、絛蟲)。
  • 心絲蟲預防:每月服用預防藥,降低蚊蟲傳染風險。

懷疑狗狗有蟲蟲危機?居家檢查與初步處理看過來!

如果擔心狗狗可能被寄生蟲盯上,其實在家也能先做簡單檢查。

獸醫師分享除蟲方法:飼主可以事先準備除蚤梳,細心地梳過狗狗全身,特別是脖子與尾巴根部這些狗狗自己舔不到的位置。這些地方最容易發現外寄生蟲的蹤跡。

3.mountainvet-dog-parasite-prevention-guide-2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使用除蚤梳時,建議選擇梳齒細密的款式,慢慢梳理,避免動作太快造成毛孩不適。如果真的梳出寄生蟲,不要直接拍掉或隨便丟棄,正確做法是:

  • 將蟲放入夾鏈袋,再壓死,防止蟲體跳走。
  • 避免捏爆母蟲,因為腹部的蟲卵可能散落,反而污染環境。

這樣處理能降低二次感染的風險,同時也方便後續帶去獸醫院檢查,做更完整的診斷與治療。

加碼補充:居家處理壁蝨安全 SOP

如果你在毛孩身上發現壁蝨,請先準備好工具:手套、鑷子和一個裝有酒精的容器

  1. 戴上手套,保護自己: 壁蝨身上可能帶有病原體,千萬別用手直接接觸,處理前務必戴好手套。
  2. 小心拔除,避免殘留: 用鑷子夾住壁蝨靠近皮膚的「頭部」,然後垂直往上拔。切記!不要旋轉或硬扯,以免壁蝨的口器斷掉殘留在皮膚裡,造成傷口感染。
  3. 消毒處理,不讓病菌擴散: 拔下來的壁蝨,請立刻放入裝有酒精的容器中,將牠浸泡致死。最重要的一點是: 千萬不要用手或工具把壁蝨擠爆!壁蝨的體液充滿具傳染性的物質,一旦擠破可能會讓病菌擴散,造成更嚴重的感染。
  4. 後續觀察與清潔: 拔除後,用酒精消毒狗狗的傷口,並仔細清洗自己的手和鑷子。之後也要持續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發炎等現象,如果發現異常,請盡快帶毛孩就醫。

如何預防狗狗被寄生蟲找上門?

寄生蟲預防最重要的就是 定期驅蟲 + 環境控管。不論狗狗體型大小、品種如何,只要防護沒做好,都可能被蟲蟲盯上。

溫馨叮嚀

提醒飼主,寄生蟲預防需要長期規劃,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滴劑使用:避免在寵物洗澡的前後兩天內使用,以免影響藥效。
  • 不用擔心藥效重疊:同時搭配口服藥、滴劑或除蚤項圈,不會造成副作用,反而能形成「由內而外」的全面防護。
  • 全體驅蟲:家中每一隻毛孩都要定期驅蟲,並依產品說明按時補藥或更換項圈。
  • 環境防護:室內外都要維持清潔,避免讓蟲蟲有機可乘。
  • 定期檢查:帶狗狗去獸醫院做血檢與皮膚檢查,確保用藥效果持續發揮。

除了給狗狗用藥,環境也要一起防護:

  • 經常清潔狗狗的寢具與玩具。
  • 減少潮濕、雜草叢生的環境,避免跳蚤、壁蝨滋生。
  • 出門回家後檢查狗狗的毛皮,防止外寄生蟲搭便車回家。

只要內服外用一起來,搭配乾淨的生活環境,寄生蟲就不容易「找上門」。張院長也祝大家都能在這場「蟲蟲大作戰」中獲得勝利!

原文授權單位與合作獸醫師

本文引用資料由牧騰生技授權。

3.mountainvet-dog-parasite-prevention-guide-vet

  • 作者:張泮崇獸醫師
  • 學歷:
    • 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碩士
    • 佛羅里達大學獸醫系進修
  • 經歷:
    • 國泰動物醫院副院長
    • 東京頂尖動物醫院院長
  • 現任:
    • 板橋吉恩動物醫院院長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