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皮膚病長膿包、紅疹、結痂?9 大疾病種類與治療費用全指南!

2025-08-26

毛孩疾病照護

作者:早安毛健康編輯部

狗狗皮膚病原因多,環境、飲食到基因都可能是誘因!當發現狗狗皮膚一粒一粒長出膿包、結痂或異常掉毛時,就是狗狗皮膚病症狀的警訊。本文詳解 9 種常見狗狗皮膚病種類與治療藥物、費用,提供您最完整的照護指南。

狗狗皮膚病長膿包、紅疹、結痂?9 大疾病種類與治療費用全指南!

狗狗皮膚病原因複雜,常見 6 大誘因全盤點

狗狗皮膚病絕非單一「感染」就能概括,它通常是環境、飲食、生理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。身為飼主,了解這些潛在原因,能幫助您更精準地預防與治療。

以下是臨床獸醫學上最常見的 6 大皮膚病病因。您可以對照愛犬的生活習慣與體質,找出導致皮膚困擾的真正源頭。

27.dog-skin-disease-guide-3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1. 環境因素與過敏原

台灣氣候濕熱,是黴菌與細菌滋生的理想溫床。高溫濕熱容易導致黴菌和皮屑芽孢菌大量繁殖,引起皮膚發炎。

此外,環境中的過敏原,如**灰塵、塵蟎、花粉、草地或清潔劑殘留,**甚至跳蚤排泄物等,都可能引起狗狗的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反應,導致皮膚紅腫、搔癢。

物理性刺激同樣不容忽視,狗狗長時間躺臥於粗糙表面、過度曬太陽造成的皮膚乾燥,或因體型造成的皮膚摩擦(如腋下、腹股溝),也可能引起發炎。

2. 寄生蟲感染與叮咬

體外寄生蟲是引起狗狗劇烈搔癢和皮膚損傷的常見元兇。跳蚤、蜱蟲(壁蝨)、疥蟎、毛囊蟲等寄生蟲會直接叮咬、吸血,引起強烈的搔癢和過敏性皮膚炎

長期搔抓未處理,可能導致皮膚化膿、脫毛、皮屑增多。飼主應特別留意,嚴重且持續的跳蚤感染甚至可能造成幼犬貧血

(延伸閱讀:狗狗身上的蟲有哪些?7種狗狗寄生蟲種類與處理方法!

3. 飲食失衡與食物過敏

飲食不僅影響腸胃,更是皮膚健康的重要關鍵。常見的過敏原包括牛肉、雞肉、乳製品、大豆或特定穀物,其過敏反應常表現為全身性搔癢、紅斑或慢性耳炎。

此外,如果狗狗長期缺乏特定營養素,如 Omega-3 脂肪酸維生素 A、維生素 E等,會削弱皮膚的天然屏障功能和抵抗力。

頻繁攝取高油、重鹹、高添加物的人類食物,則可能刺激狗狗皮脂分泌異常,增加皮脂腺炎和毛囊炎的風險。

4. 天生基因與內分泌失調

有些狗天生就容易皮膚敏感,或受體內荷爾蒙影響。例如黃金獵犬拉布拉多法鬥、巴哥、西施、雪納瑞等,天生有較高的異位性皮膚炎基因傾向。此外,幼犬、老犬生病後免疫力低落的狗狗,由於免疫系統較弱,更容易受到病原體感染。

部分狗狗還可能因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庫欣氏症等內分泌紊亂,導致對稱性脫毛、皮膚變薄、色素沉澱等症狀。

(延伸閱讀:法鬥皮膚病機率高嗎?紅癢、掉毛、異味出現時你該採取的行動

5. 不當的日常護理

錯誤的清潔和護理習慣會破壞皮膚結構,使皮膚狀況雪上加霜。例如,洗澡頻率過高會破壞皮膚天然的皮脂膜,讓皮膚失去保護,使用不合適的洗毛精可能刺激皮膚或帶走過多油脂。

最常見且嚴重的錯誤是洗後未完全吹乾,尤其在潮濕天氣,潮濕的毛根是黴菌、皮屑芽孢菌爆發的最佳環境。此外,長時間穿戴尿布,極易引起尿液和糞便刺激的尿布疹型濕疹

6. 情緒與壓力

壓力與焦慮對皮膚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。當狗狗感到焦慮、緊張、分離焦慮長期感到無聊時,會透過過度舔毛、抓癢來轉移和排解壓力(又稱強迫行為)。

這種長期舔舐行為會造成皮膚局部破損、潮濕和發炎。破損處容易被細菌或酵母菌二次感染,最終形成舔舐性肉芽腫或難以治癒的慢性皮膚炎。

狗狗皮膚病症狀統整!結痂、膿包到掉毛,8 大警訊要注意!

狗狗的皮膚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,一旦出現異常,往往就是皮膚病的警訊。我們整理出臨床上最常見的 8 大皮膚病症狀,幫助飼主快速比對,及早發現問題,才能避免延誤導致病情惡化。

27.dog-skin-disease-guide-1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1. 狗狗皮膚結痂

如果發現狗狗皮膚出現片狀或一粒一粒結痂,很可能是皮膚遭受搔抓、細菌感染或發炎後的結果,結痂部位常伴隨紅腫、脫毛,且還可能因為狗狗不斷舔舐或搔抓而反覆破裂、出血

結痂是皮膚自我修復的表現,但若結痂反覆出現,則代表發炎源頭未解除,需要特別注意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皮膚黑色結痂怎麼辦?統整5大常見原因與就醫時機

2. 狗狗掉毛異常與斑禿

狗狗在換毛季的掉毛屬於正常生理現象,然而,若出現局部掉毛、斑塊性脫毛(斑禿)或毛髮異常稀疏,則極可能是皮膚病徵兆。

尤其是圓形脫毛或不規則的禿斑,多半與真菌(黴菌)、體外寄生蟲或嚴重的毛囊發炎有關,若脫毛非全身性且對稱,應盡快檢查是否有感染問題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掉毛怎麼辦?季節性與異常掉毛完整解析

3. 狗狗一直抓癢與舔舐

狗狗持續抓癢、舔皮膚、用牙齒啃咬特定部位,甚至磨蹭家具或地面,通常是最明顯的症狀,有可能是狗狗對過敏、寄生蟲、濕疹或皮膚發炎的反應。

如果搔癢頻率過高,已經影響到狗狗的日常生活和睡眠,飼主應儘快帶往動物醫院檢查。

4. 狗狗皮膚紅腫

當看到狗狗皮膚上出現紅色斑塊、片狀紅疹或局部腫脹時,代表該區域已出現局部發炎反應。在感染或發炎嚴重時,患部可能伴隨灼熱感或組織液滲出(俗稱流湯),狗狗會因此感到強烈不適和疼痛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皮膚紅紅的怎麼辦?原因、症狀、預防方法

5. 狗狗皮膚潰爛或破皮

若狗狗因反覆搔抓或細菌感染持續惡化,皮膚表面可能從紅腫進一步發展為潰爛或破皮。皮膚屏障一旦受損,傷口便更容易帶入外界細菌,導致繼發性感染,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。

皮膚潰爛是病情嚴重的指標,絕對不能拖延。

6. 狗狗皮膚膿包或丘疹

狗狗長小膿包或丘疹,通常是細菌感染(如膿皮症)的結果,這些小膿包外觀像人類的痘痘,有時會伴隨異味

若不即時處理,狗狗膿包破掉後可能擴散,導致更大範圍的皮膚炎,形成結痂或慢性濕疹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皮膚一粒一粒需要看醫生嗎?日常觀察重點與就醫時機

7. 狗狗皮膚皮屑多、有異味

當狗狗皮膚出現大量皮屑(無論是乾燥型還是油性)、異常油膩,或是散發出酸敗、酵母菌的異味時,這多半與脂漏性皮膚炎皮屑芽孢菌感染有關。這是皮膚屏障功能失衡的警訊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皮膚有皮屑怎麼辦?常見原因、改善方法與保養重點

8. 狗狗皮膚變黑、變厚(色素沉澱)

如果狗狗皮膚出現顏色變深、變黑(色素沉澱),或是皮膚組織變厚、粗糙(俗稱苔蘚化),這通常代表長期、慢性發炎的結果。

皮膚變厚是為了自我保護,而變黑則是因為長期刺激導致色素細胞活化,兩者都顯示皮膚病程已持續一段時間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皮膚黑色素沉澱怎麼辦?常見原因、改善方法與保養重點

狗狗皮膚病種類大全:常見 9 大皮膚病成因與症狀一次看!

狗狗的皮膚疾病類型多元且複雜,正確辨識疾病種類,對於獸醫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是關鍵。以下整理出臨床上最常見的 9 種狗狗皮膚疾病,並詳述其致病原因與典型的症狀表現。

1. 異位性皮膚炎 (Atopic Dermatitis)

狗狗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過敏性皮膚病之一,其致病原因多與遺傳和過敏體質相關。狗狗會對環境中的過敏原,如塵蟎、花粉、黴菌、動物皮屑,甚至特定食物產生過度反應,進而誘發皮膚發炎。

症狀表現常見於臉部、耳朵、腳掌、腹股溝等部位,會反覆出現乾癢、紅疹、掉毛與結痂,長期下來可能合併細菌或酵母菌的二次感染。

2. 急性濕性皮炎(Hot Spot)

急性濕性皮炎是一種發展快速的皮膚疾病,其致病原因通常是因過敏、寄生蟲叮咬或極度搔癢,導致狗狗在短時間內劇烈搔抓、舔舐,造成皮膚破損與大量細菌孳生。

其症狀表現為在極短時間內皮膚出現紅腫、滲液的濕潤斑塊,患部常伴隨惡臭與局部毛髮脫落。

3. 嗜舔性皮膚炎(Lick Granuloma)

嗜舔性皮膚炎(或稱舔舐性肉芽腫)最初可能源於皮膚上的輕微搔癢或受傷,但隨後演變成為狗狗長期舔咬特定部位的強迫行為

這種疾病常見於四肢、腕關節或踝關節處,由於持續性的機械性刺激,皮膚會紅腫潰爛,並形成難以癒合的硬皮與疤痕

4. 細菌性皮膚感染(Bacterial Pyoderma)

細菌感染是狗狗皮膚病中最常見的繼發性疾病,致病原因通常是皮膚屏障受損、有微小破口,或在潮濕、清潔不足的環境下讓細菌得以大量繁殖入侵。

症狀表現包含多種形式,例如:膿皮症(出現膿包、結痂)、狗狗毛囊炎(紅疹、脫皮)以及常見的狗狗趾間炎(腳趾紅腫、異味、跛行)。

27.dog-skin-disease-guide-2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5. 真菌性皮膚感染 (Fungal Infections)

真菌感染主要是由黴菌和酵母菌引起,這些病原體在潮濕、悶熱或油膩的環境中特別容易繁殖,免疫力較低的狗狗更容易被感染。

症狀表現因類型而異:例如酵母菌感染常導致耳朵或腳掌搔癢、皮膚變紅、有強烈氣味;而狗狗皮膚癬(黴菌感染)則會出現典型的圓形脫毛、紅腫、脫屑與結痂,並具有高度傳染性。

(延伸閱讀:狗皮膚黴菌感染怎麼辦?感染原因、治療方式、預防方法一次看!

6. 寄生蟲感染性皮膚炎(Parasitic Dermatitis)

寄生蟲感染是強烈搔癢的主要原因。跳蚤、蜱蟲、疥蟎或毛囊蟲等寄生於皮膚或毛囊內,導致劇烈搔癢與二次感染。

症狀表現各有不同:跳蚤會造成微小紅點與局部掉毛;蜱蟲會附著皮膚並可能傳染萊姆病等疾病;疥蟎則引起紅腫、潰瘍;毛囊蟲則會導致斑禿、皮膚增厚與異味

7. 脂漏性皮膚炎(Seborrheic Dermatitis)

狗狗脂漏性皮膚炎主要是因為皮脂腺分泌異常,可能與過敏、內分泌問題或寄生蟲有關。此病會導致皮膚油膩並伴隨大量皮屑,毛髮容易打結、散發惡臭

它可細分為乾性(皮屑多、皮膚乾燥)與油性(毛髮油膩、異味重),常見於雪納瑞、鬥牛犬等特定犬種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皮屑好多該怎麼辦?了解可能原因、照護守則,讓毛孩恢復健康毛髮!

8. 濕疹(Eczema)

濕疹通常因潮濕氣候、過敏免疫力下降引起。其症狀表現為皮膚紅腫、長出小水泡或水皰,患部容易滲液並因狗狗搔抓而迅速惡化,導致反覆結痂與掉毛。

由於濕疹容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,且常常反覆發作,需要飼主耐心處理。

(延伸閱讀:狗狗濕疹好不了?狗濕疹原因、症狀、治療與預防完整解析

9. 免疫性皮膚疾病(Immune-Mediated Dermatitis)

免疫性皮膚疾病是一種較為罕見但嚴重的疾病,其致病原因為狗狗的自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細胞,例如紅斑性狼瘡或天皰瘡。

症狀表現為皮膚潰爛、結痂且難以癒合,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,需要獸醫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進行醫療監控。

狗狗皮膚病怎麼辦?狗狗皮膚病治療、藥物與費用解析

由於狗狗皮膚病種類多樣且病況差異大,治療方式必須完全依賴專業獸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。飼主應切記,千萬不可自行使用人類藥膏或未經許可的藥物,這不但無效,還可能因為成分不適用而導致皮膚症狀惡化或延誤病情!

狗狗皮膚病常見治療方式

治療通常會採取局部外用、全身口服以及特殊療法相結合的方式。

1. 外用藥物與噴劑

外用藥物用於直接作用於患部,快速緩解局部症狀。

  • 用途:針對局部膿包、濕疹、真菌感染或發炎。
  • 常見形式:藥膏、藥水或噴劑。例如,專門治療狗狗毛囊炎藥膏,能夠有效控制毛囊發炎和結痂情形。

2. 專業藥用洗毛精與藥浴

藥用洗毛精是皮膚病治療中的重要一環,不同病因需要搭配不同藥劑:

  • 抗菌型:含氯己定(Chlorhexidine),用於細菌感染。
  • 抗真菌型:含咪康唑(Miconazole),用於真菌(黴菌/酵母菌)感染。
  • 抗脂漏型:含水楊酸、硫磺等,用於皮脂腺分泌異常的脂漏性皮膚炎。
  • 保濕/修復型:含神經醯胺、玻尿酸等,用於修復皮膚屏障,減輕乾燥搔癢。
  • 藥浴:對於某些嚴重的皮膚病,需要進行藥浴,讓藥劑在患部停留至少 10 分鐘以上以確保藥效。

3. 口服藥物

口服藥物由獸醫師根據症狀和病因精準開立,作用於全身系統:

  • 抗生素:用於治療全身性的細菌感染(如嚴重膿皮症)。
  • 抗黴菌藥:口服藥物需搭配外用洗毛精或藥膏,可治療嚴重的真菌感染(如皮膚癬)。此類藥物療程通常較長,可能需要持續 6 週以上
  • 抗組織胺、類固醇 (Corticosteroids):用於快速止癢消炎類固醇效果顯著,但必須在獸醫師指導下短期使用,以避免產生內分泌等嚴重副作用。
  • 免疫抑制劑 (Immunosuppressants):例如環孢素(Cyclosporine A)或單株抗體藥物,多用於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免疫性疾病,效果佳但費用相對高昂。

4. 特殊治療與療法

  • 減敏療法:主要針對異位性皮膚炎。透過注射或口服微量過敏原,讓狗狗的免疫系統逐步建立耐受性,這是目前醫學上被視為唯一有機會改善過敏體質的方式。

  • 再生療法:如幹細胞治療,適用於傳統治療無效的嚴重免疫性皮膚疾病(如紅斑性狼瘡)。此療法在效果上被看好,但屬於新興療法,價格極為昂貴。

狗狗皮膚病治療費用大約多少?(台北市收費參考)

狗狗皮膚病實際治療費用因地區診所定價、病情嚴重程度、所需藥物種類及療程長短而有巨大差異。以下提供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的收費參考:

項目類別費用參考範圍備註說明
掛號與診察費NT$ 300~800 元急診/夜間時段最高可達 NT$ 4,000 元以上。
基礎檢查費NT$ 400 元起皮膚鏡檢(確認有無寄生蟲、黴菌)約 NT$ 400 元;血液檢查約 NT$ 1,300 元起。
外用藥膏/噴劑NT$ 數百~2,000 元不等依藥物成分與容量決定。
口服藥物NT$ 1,000~3,000 元起短期抗生素/抗黴菌藥療程約此範圍;若需長期控制費用難以估計。
專業藥浴NT$ 400~800 元/次此為額外藥浴費用,不包含美容洗澡費。
免疫抑制藥/單株抗體動輒數千到上萬元高階藥物或長期慢性病控制費用較高。
日常保健品NT$ 650~850 元/月如 Omega-3 脂肪酸、益生菌等輔助品。

整體來說,初期只需要擦藥或短期吃藥的狗狗,整體花費可能在 1000~3000 元。但若是異位性皮膚炎或免疫性疾病,可能需要長期治療,費用動輒破萬元

建議飼主在就診時,應主動與獸醫師確認完整診斷、治療計畫、藥物選擇與可能的費用範圍,以便做出最合適的決策。

狗狗皮膚保健小教室!5 招從日常守護毛寶貝健康

雖然狗狗皮膚病成因複雜,但其實很多問題都能透過日常保健來預防。以下整理出 5 個簡單方法,讓飼主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守護毛孩皮膚健康。

1. 定期幫狗狗除蟲、除蚤

跳蚤、壁蝨、塵蟎等寄生蟲是狗狗皮膚病的常見元兇,會造成強烈搔癢、紅腫,甚至引發二次感染。

  • 建議每月定期使用體外驅蟲藥(滴劑、口服藥或項圈)幫狗狗除蚤
  • 出門回家後可簡單梳毛,檢查有無跳蚤糞便或小黑點
  • 常去草地或戶外活動的狗狗更需要嚴格執行

2. 正確洗澡與吹乾

很多飼主以為洗澡越頻繁越乾淨,但狗狗皮膚病洗澡技巧其實有眉角:

  • 洗澡頻率以 7~9 天一次為佳
  • 選擇低敏、藥用或獸醫推薦的洗毛精
  • 洗後一定要徹底吹乾,尤其是腳趾縫、腋下、耳朵等潮濕部位
  • 切勿使用人類洗髮精,會破壞狗狗皮脂膜

(延伸閱讀:【狗狗洗澡教學】7 大步驟 x 5 招密技,讓毛孩愛上洗澡!

3. 保持環境清潔乾燥

台灣潮濕氣候容易滋生細菌和黴菌,環境管理非常重要,建議:

  • 定期清洗狗狗床墊、玩具與毯子
  • 夏天開冷氣或風扇,避免狗狗長時間趴在潮濕地板
  • 有過敏體質的狗狗可搭配空氣清淨機

4. 選擇對狗狗皮膚好的食物

飲食直接影響皮膚健康,除了避免已知的過敏原,還可以補充:

  • Omega-3 脂肪酸(魚油、鮭魚、鯖魚):抗發炎、改善搔癢
  • 優質蛋白質(雞肉、羊肉、蛋):促進毛髮生長
  • 維生素 A、E、B 群與鋅:維持皮膚屏障功能、減少脫毛與皮屑
  • 益生菌:維持腸道菌叢,幫助免疫平衡

(延伸閱讀:狗狗吃什麼對皮膚好?常見護膚食材與餵食建議

5. 曬太陽與散步舒壓

適度的日光曝曬能幫助殺菌、合成維生素 D,同時讓狗狗心情放鬆。壓力大的狗狗常會過度舔咬皮膚,導致二次感染,因此飼主的陪伴與規律運動也屬於保健的一環。

狗狗皮膚病 QA:飼主最常問的 5 大問題

Q1. 狗狗皮膚病會傳染給人嗎?

通常取決於病因。如果是寄生蟲(如疥蟎)、真菌(如癬菌)、細菌感染都有機會傳染給人類,造成皮疹、紅點或皮膚癢;但像脂漏性皮膚炎、異位性皮膚炎則不具傳染性。

因此,當狗狗患病時,飼主也需保持清潔並及時就醫,以降低傳染風險。

Q2. 狗狗皮膚病會傳染給狗嗎?

同樣取決於皮膚病的種類,若是寄生蟲、細菌或黴菌引起的皮膚病,就可能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給其他狗;但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屬於遺傳或體質因素,不會在人與狗之間傳染。

因此,多寵家庭遇到傳染性皮膚病時,應立即隔離並請獸醫診斷。

Q3. 狗狗皮膚病會自己好嗎?需要多久?

部分輕微皮膚病可能會自行好轉,例如局部型毛囊蟲症在幼犬身上可能於 6~8 週內痊癒。但大多數皮膚病(如黴菌感染、濕疹、全身型毛囊蟲症)需要專業治療才能控制,治療時間可能長達數週到數月。沒有正確治療,病情往往惡化或反覆發作。

Q4. 狗狗皮膚病好不了是什麼原因?

狗狗皮膚病反覆發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,常見原因包括:

  • 未針對根本病因治療(如過敏原未排除)
  • 免疫力低下(如幼犬、老齡犬、體質虛弱的狗狗)
  • 自體免疫性疾病(如紅斑性狼瘡和天皰瘡)
  • 治療不當(誤用人類藥膏、類固醇依賴、抗生素濫用)
  • 環境潮濕髒亂(滋生黴菌與細菌、灰塵與塵蟎多)
  • 過度清洗、洗毛精不適合
  • 飲食不均衡或營養缺乏
  • 品種體質遺傳(如黃金獵犬拉布拉多犬、英國鬥牛犬、法國鬥牛犬、巴哥、西高地白梗、米格魯德國牧羊犬、沙皮狗)

當你發現狗狗皮膚病反覆沒好時,建議飼主再次就醫,與獸醫師詳細討論,找出潛在的根本原因,並制定長期管理計畫。

Q5. 狗狗身上莫名結痂是怎麼了?

狗狗身上結痂通常代表皮膚有傷口或發炎,可能來自:

  • 細菌感染(膿皮症、毛囊炎)
  • 黴菌感染(狗皮膚癬、黴菌結痂)
  • 寄生蟲(跳蚤、蠕型疥癬)
  • 過敏或濕疹

狗狗如果自己反覆抓咬也會造成皮膚破損並結痂。特別要注意,若結痂呈黑色,可能是黴菌引起的後炎性色素沉澱。

由於結痂的可能性眾多,建議飼主發現不明結痂應立即就醫,避免拖延造成惡化或併發症。

以上是關於「狗狗皮膚病」的全方位指南。歡迎持續追蹤《早安毛健康》,了解更多有關狗年齡換算狗狗拉肚子肛門腺清理等資訊,讓我們陪伴你與毛孩健康快樂地一起長大!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