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尿失禁怎麼辦?症狀判斷、可能病因與就醫時機

2025-08-26

毛孩疾病照護

作者:早安毛健康編輯部

狗狗尿失禁不只發生在老年犬身上,也可能是潛藏疾病的警訊。有時是在熟睡中漏尿、有時是在走路時突然滴尿,讓飼主措手不及。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狗狗尿失禁的症狀表現、常見原因與可能病因,以及如何觀察與就醫,幫助毛孩找回健康生活。

狗狗尿失禁怎麼辦?症狀判斷、可能病因與就醫時機

狗狗尿失禁症狀怎麼判斷?

70. AI - dog-urinary-incontinence-1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
尿失禁的典型症狀表現

狗狗尿失禁最明顯的特徵,就是牠無法自主控制排尿行為。許多飼主會發現狗狗在睡覺時不自覺漏尿,或是在走路途中滴尿卻毫無察覺。此外,還可觀察以下狀況:

  • 睡醒後發現睡墊、床鋪有濕漬
  • 狗狗走動時,腿部或尾巴附近常沾有尿液
  • 對漏尿毫無反應,沒有像平常一樣聞尿或掩蓋行為
  • 排尿變成少量持續滲出,而非一次完整排乾

怎麼區分正常排尿與尿失禁?

正常情況下,狗狗會主動找定點尿尿,並採取蹲姿或抬腳等排尿動作,而且能控制開始與結束。但尿失禁的狗狗則完全無法控制尿液排出,與散步時的「標記行為」也不同。

標記通常是狗狗在聞到其他動物氣味後,故意在特定位置滴一點尿以留下氣味,是一種領地行為;而尿失禁則是身體失控、非自願性地漏尿。

懷疑狗狗尿失禁怎麼辦?飼主可以做什麼?

若懷疑狗狗有尿失禁問題,日常觀察與紀錄非常關鍵。即便症狀看似輕微,持續的紀錄也能幫助獸醫釐清病因。你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:

  1. 漏尿發生的具體時間和頻率
  2. 狗狗的飲水量是否增加
  3. 尿液顏色和氣味變化
  4. 排尿時是否出現疼痛表現
  5. 伴隨的其他異常行為

將這些資訊詳實記錄下來,帶去獸醫院時可提供更完整的背景,有助於醫師快速進行診斷與治療建議。

狗狗尿失禁的常見病因

狗狗尿失禁的成因非常多元,可能與年齡、性別、健康狀況或神經系統異常有關。以下是幾個較常見的原因:

1. 泌尿道感染與結石問題

泌尿道感染是狗狗尿失禁的主因之一。當細菌入侵膀胱或尿道時,會引起局部發炎,造成疼痛與排尿控制能力下降。若感染未及時治療,甚至可能擴及上泌尿道,引發腎臟損傷。

結石問題同樣常見。無論是膀胱結石或尿道結石,皆可能阻礙尿液排出,導致頻尿、急尿,甚至因膀胱受刺激而引發非自願排尿。

常見影響包括:

  • 膀胱感染導致的急迫性尿失禁
  • 尿道結石造成的排尿阻塞
  • 慢性發炎影響膀胱收縮功能
  • 細菌毒素刺激神經反應

2. 神經系統異常

排尿行為仰賴腦部、脊椎與膀胱間的神經協調。一旦神經系統受損,便可能導致排尿障礙或失禁。

常見神經性原因包括:

  • 脊椎疾病:如椎間盤突出、脊椎外傷,會中斷神經訊號傳遞,影響膀胱功能。
  • 腦部病變或老年認知退化:尤其老犬易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症狀,導致混亂、排尿時機判斷困難。

3. 荷爾蒙變化與內分泌失調

內分泌系統若出現異常,也會影響尿道與膀胱的控制能力,例如

  1. 絕育手術後的雌激素下降:已結紮的母犬,特別容易出現因雌激素不足導致的尿失禁。雌激素能幫助維持尿道括約肌的緊實度,一旦激素濃度降低,膀胱頸部肌肉會變得鬆弛,導致漏尿。
  2. 糖尿病等代謝與內分泌疾病:糖尿病、腎病、庫興氏症候群或尿崩症等病症,皆會導致飲水量和尿量增加,從而讓膀胱長時間處於過度充盈狀態,導致「溢流性尿失禁」,最後排尿控制神經受累,導致反射性失禁。

透過這些資訊,飼主可更清楚地觀察愛犬的行為與症狀,並在就診時提供獸醫師準確的病史描述。泌尿系統問題往往具有複雜性,及早就醫才能提高診斷效率與治療成效,幫助狗狗恢復正常、自在的生活品質。

狗狗尿失禁是老了嗎?尿失禁的高風險因素

雖然年齡確實會影響狗狗的排尿控制能力,事實上,這只是影響因素之一,尿失禁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的狗狗身上,必須綜合年齡、品種、體型與健康狀況來判斷。

高齡犬的生理退化影響

隨著狗狗年齡增長,尿道周圍肌肉會逐漸退化,導致控制排尿的能力下降,j同時膀胱彈性降低,也讓儲尿功能變差,更容易發生漏尿。大腦神經系統的老化則進一步影響大腦與膀胱間的訊號傳遞,使排尿控制變得困難。

這些變化在已絕育的母犬身上更為明顯。由於雌激素分泌減少,尿道括約肌的張力也會跟著降低,增加尿失禁風險。

年輕犬也可能出現尿失禁

別以為尿失禁是老狗才有的問題,年輕狗狗同樣可能受到影響。常見原因包括:

  • 先天性結構異常:如尿道發育不全或膀胱位置異常,這類問題通常從小就存在。
  • 興奮性尿失禁:幼犬在過度激動或緊張時容易不自主排尿,隨著年齡與訓練多半可改善。
  • 神經發育問題或脊椎疾病:也可能造成排尿控制障礙。

因此,年輕狗狗若出現尿失禁,仍須仔細評估病因,不可輕忽。

品種與體型也會影響尿失禁風險

部分犬種天生較容易出現尿失禁,以下為常見的高風險品種:

  • 德國牧羊犬:屬於大型犬,肌肉控制負荷大
  • 羅威納犬:肌肉構造特殊
  • 杜賓犬: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
  • 英國古代牧羊犬、大麥町犬:泌尿系統結構易受影響

整體而言,大型犬比小型犬更常出現尿失禁,可能與體重、膀胱壓力與肌肉退化有關。而母犬、特別是絕育後的母犬,因雌激素缺乏,更容易面臨尿道鬆弛的問題。

把握黃金時機,及早診斷與治療

當你發現狗狗出現滴尿、床墊濕掉、走路漏尿等狀況,應立即就醫檢查。獸醫師會透過:

  • 尿液檢查與細菌培養:確認是否感染
  • X 光與超音波:排除結石或腫瘤
  • 血液檢驗:檢查糖尿病、腎臟病或內分泌異常

診斷完成後,可視情況選擇藥物、手術或生活管理介入。即使無法完全治癒,使用尿布、增加戶外排尿次數、定期清潔等日常照護方式,也能大幅提升狗狗的生活品質。

更重要的是,尿失禁很可能不單只是「老了」,更應該留意是否為狗狗身體出現異常的訊號。透過及早發現與正確處理,我們可以陪伴牠們健康快樂地走過每一個階段。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