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狗健康檢查該做哪些?透過定期體檢,我們能在毛孩還沒有明顯症狀前,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。本文將帶你了解常見檢查項目、相關費用,以及適合的檢查頻率,幫助飼主為 愛犬制定最合適的健康管理計畫。

為什麼狗狗需要健康檢查?
健康檢查可以幫助我們提早發現潛在疾病、掌握身體狀況,並確保牠們能夠維持長期的健康與活力,通常狗狗的健康檢查項目大致分為基礎理學檢查與進階影像檢查。
- 基礎檢查:
基礎理學檢查著重於狗狗外觀與生理數據的評估,例如獸醫會仔細檢查狗狗的皮膚、毛髮、眼睛、耳朵與口腔,並透過觸診感受淋巴結與腹部器官。
同時也會量測體重、體溫、心跳與呼吸頻率等基礎數據。這些項目能初步判斷狗狗是否有外傷、寄生蟲感染、牙周病或發炎等問題。
(延伸閱讀:狗狗身上的蟲有哪些?7種狗狗寄生蟲預防與處理攻略!)
- 進階檢查:
進階影像檢查則透過精密儀器深入了解狗狗的內臟與心血管狀況。常見的項目包括血液、尿液、糞便檢查、X 光與超音波。
這些檢查能夠提供更全面的身體資訊,例如評估肝腎功能、血糖、心 臟大小與腹腔器官結構等。這類檢查特別適合高齡犬或是有特定健康疑慮的狗狗,能夠更精準地找出潛在疾病,及早擬定治療計畫。
基礎健康檢查項目

(圖片來源:Freepik)
1. 身體理學檢查
獸醫會先透過問診了解狗狗的日常生活與近期狀況,再進行全身檢查,包括:
- 視診:檢查皮膚、毛髮、眼睛、口腔等是否有異常
- 觸診:觀察有無淋巴結腫大、腹部異常或疼痛反應
- 聽診:檢查心跳節律與呼吸音
- 基本測量:體重、體溫、心率與呼吸頻率
2. 基本血液檢驗
- 血液檢查:檢測白血球、紅血球、血小板數值,並可搭配心絲蟲快速篩檢
- 生化檢查:評估肝臟、腎臟、胰臟等器官功能
3. 糞便與尿液檢查
- 糞便檢查:檢測腸道寄生蟲、消化吸收狀況
- 尿液檢查:評估泌尿系統功能及腎臟健康
進階健康檢查項目
進階檢查通常建議給高齡犬或有特定健康問題的狗狗,由獸醫師根據狀況安排:
1. 影像學檢查
- X 光檢查:檢視骨骼與內臟結構
- 超音波檢查:透過聲波檢視腹部臟器細節
2. 心臟功能檢測
- 心電圖:紀錄心臟電位變化,評估心律
- 血壓測量:監測心血管狀態
- 心臟超音波:評估心臟血流速度、方向與血管壓力
3. 腫瘤標記檢驗
- 腫瘤標記:透過血液中特殊蛋白質濃度,檢測癌症風險
台灣狗狗健康檢查費用與頻率建議
1. 基礎健檢費用範圍
- 理學檢查:約 300~800 元
- 血液生化檢驗:約 800~1,500 元
- 尿液分析:約 200~500 元
- 糞便檢查:約 150~400 元
2. 進階健檢費用預算
進階檢查通常包含 X 光、心電圖、超音波檢查 等,整套下來大約 3,000~8,000 元。在大型或設備更完善的動物醫院,費用可能會再高一些。
💡 小提醒:以上價格僅供參考,實際費用會依照地區、醫院規模與檢查項目不同而有所差異。台灣各縣市獸醫師公會都有 公布診療費用標準,建議飼主在安排檢查前,先向當地動物醫院或獸醫公會查詢確認。
狗狗健康檢查頻率建議
依照年齡,檢查頻率會有所不同。根據美國動物醫院協會(AAHA) 的建議,每隻狗狗至少要每年健檢一次,但實際安排仍需配合年齡與健康狀況。
1. 幼犬期(出生至 1 歲)
- 從 8 週齡 開始即可進行健康檢查
- 幼犬期建議 每個月檢查一次,追蹤發育情況並確保疫苗接種完整
(延伸閱讀:小狗品種怎麼挑?新手必讀的幼犬照顧、訓練、飲食指南)
2. 成犬期(3~7 歲)
- 每年進行 一次全面健檢 即可
- 主要檢視器官功能、血液數據與生活狀況
3. 高齡犬(10 歲以上)
- 建議 每 6 個月檢查一次
- 12 歲以上 的狗狗,則需依照個別疾病與身體狀況,與獸醫師討論量身訂做的檢查計畫
(延伸閱讀:狗年齡對照表|狗狗壽命 Top10 +狗年齡換算一次看)
打造毛孩終生健康的預防醫學策略
帶毛孩去做健康檢查前,建議先向獸醫師確認是否需要禁食。一般來說,血液檢查前需 禁食 8~12 小時;若要做尿液或糞便檢查,則可事先採集新鮮樣本帶到診所。
就醫過程中,如何降低狗狗的緊張情緒也很重要。飼主可以準備牠喜歡的毯子或玩具,並使用熟悉的外出籠或牽繩,讓毛孩更有安全感。 在看診前,也別忘了準備好相關資料,例如:
- 日常飲食習慣
- 正在服用的藥物清單
- 想要詢問的問題
- 以往的醫療紀錄
定期健檢能幫助我們在疾病初期就發現問題,治療成功率更高,費用也相對更低。每一次健康檢查,都是對毛孩快樂長壽生活的一份投資。讓我們以行動守護牠們,陪伴牠們健康一生。
相關文章

2025-10-23
毛孩保健知識
肛門腺是什麼?狗貓肛門腺怎麼擠?一圖看懂擠肛門腺教學

2025-10-23
毛孩保健知識
貓打噴嚏怎麼辦?6招判斷就醫時機、教你緩解方法!

2025-10-22
毛孩保健知識
幼犬一直抓癢怎麼辦?常見原因與處理方式解析